普京为什么会动武?解析他的心路历程丨慢点·观察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2月24日在签署“特别军事行动”总统令前,普京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图源:新华社)
普京为什么会大规模动武?全世界都在猜。
对此,俄罗斯《专家》周刊说,普京忍了许久,正在清理棋盘上的棋子,从而逼迫西方开始构建安全新格局。德国《每日镜报》分析,普京说“不想占领乌克兰”,这是实话。
战争会不会失控?普京的下一步是什么?他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更拷问灵魂的问题是:打了倒向西方的乌克兰,俄罗斯就真的“安全”了吗?
显然,普京动武是“赌上了国运”,俄罗斯将付出极其高昂代价。俄《独立报》忧心,由于更极端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可能将面临“后苏联式”的经济危机。普京的“强硬”安全战略,真的有利于俄罗斯的长远发展和民众生活吗?
人们常常对政治家的“理性”抱有期待,但历史证明,战争的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情绪和判断出现偏差,军事冒险占了上风。
普京和俄罗斯人长久以来的愤怒,是否让俄罗斯偏离理性轨道?
随着战火燃起,铁幕落下,俄罗斯与西方会不会进入更具挑战性的“武力对峙”局面?世界安全格局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巨变?
留给未来的疑问很多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基辅遭到袭击发生爆炸,升起一阵浓烟。
回顾几天下来,乌克兰战事可谓瞬息万变。
22日一大早,看到“普京承认乌东两个共和国并准备派驻军队”的消息,显然乌东会有军事冲突。我马上和一位在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的老同学联系,提醒她注意安全。不过,我当时只是担心,基辅可能有游行、骚乱或者恐袭,毕竟乌克兰东部离首都基辅很远。同学告诉我,中国使馆紧挨着乌克兰的各大政府机构,容易成为军事进攻的目标。我当时还宽慰她说,普京制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目标已经达到,战争不太可能会打到基辅来。
只隔了一天却风云突变。24日早上5点,基辅机场和军事指挥部遭到第一波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袭击,爆炸声震惊全世界。短短两天内,俄军的军事打击突然在乌克兰的各大重要城市和军事设施“遍地开花”。几乎所有人都“低估”普京了。
就在我再次联系同学的时候,基辅全城拉响了防空警报。她说,天亮前在使馆内也听到了多次爆炸声。应我的要求,她从使馆窗口拍了一段视频:大街上车辆很少,警报中的城市,气氛紧张。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人员拍摄
同学还说,使馆工作人员正忙于安抚打来求助电话的当地中国人,启动领事保护工作。当地的中国公民和留学生等,约有六千多人,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天,美国大使馆全部撤出乌克兰。实际上,其他国家的使馆不少已经提前撤到波兰等邻国,不过中国大使馆仍在正常工作。果然,使馆很快就发布了对中国公民的安全提醒,又开始准备包机撤侨。大批逃亡的车辆,在基辅的出城大道上堵了几十公里。我看到有当地中国人在视频里说,现在自己“最值钱的财产,就是一本中国护照。”但很快,因为战事频繁、机场瘫痪,中国撤侨计划也受阻。
2月24日,在乌克兰基辅,民众逃离基辅,出城方向的车辆排起数十公里长龙。
更令人不安的是,局面似乎一步步走向失控。25日战事升级,两天内已有数百人死亡,包括平民。
美方官员预计乌克兰首都基辅将很快沦陷,乌克兰领导层将在一周后下台。不过,美国和北约早已一口咬定,不会出兵支援乌克兰,还是老办法:军火支援和经济制裁。毕竟美俄双方都是核大国,直接冲突的后果将可能演变成毁灭世界的“核大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很失望,西方抛弃了乌克兰。他的对策之一是,向基辅民众发放一万八千多支枪,这可能意味着“巷战”即将开始和大批平民伤亡。
基辅市民进入地铁站内躲避战火。
而我们回过头来看普京,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出其不意,难以捉摸。
在拜登“16号开战”的预言中,俄军却在边境演习后撤军,局面缓和。
当人们以为,乌克兰危机“雨过天晴”时,枪炮声却从天而降。俄军在24日发动有准备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但实际上,普京早在行动前,2月21号就“俄乌局势及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发表的讲话,基本上把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和盘托出。只不过,西方低估了普京“破釜沉舟”的决心。
在这次演讲中,普京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说清楚,直截了当地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当我们关于就原则问题进行平等对话的建议,并没有得到美国和北约的回应时,当对我国的威胁程度明显上升时,俄罗斯完全有权采取反制措施以确保自身的安全。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普京的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就是他所说的“确保自身的安全”的“反制措施”。
国际问题学者郑永年也引用普京的万字长文说,俄罗斯人自认为与乌克兰人“同文同种”,普京等人至今还把俄乌分裂比作“一个巨大的共同灾难”。“只要对俄罗斯历史有所了解,只要对俄罗斯今天所面临的极度不安全有所了解,人们便不会对普京的乌克兰战争感到任何惊讶,惊讶的只是普京高超的手腕和精明的政治算计。”
2022年2月24日,俄军车辆进入乌克兰克拉马托尔斯克。
现在网上的舆论,对普京出兵,有人挺,有人骂。其实,战争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因素。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说得挺实在:“乌克兰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当前事态也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的,而是各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26号安理会表决乌克兰问题,中国投了弃权票之后,张军发表解释性发言称,中方将提出新的提案,因为“任何行动都要真正有利于化解危机,而不是火上浇油。”
显然,中国的态度是避免激化矛盾对立,直接针对战争的深层原因,提供外交和政治解决思路:“中方认为,一国的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更不能以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予以尊重。”
“最大的悲哀是,这个局面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学者史蒂芬·沃尔特对乌克兰危机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他看来,当下危机的根源,在于冷战结束后美欧以“自由理想主义”的思维塑造欧洲秩序,通过推广“西方模式”,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25日,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的军人在基辅驻守。
在俄罗斯看来,这可能是“抓住”乌克兰的最后一个“时间窗口”:尽管乌克兰还没进入北约,但只差“临门一脚”,随时可能突破。
另一方面,普京和俄罗斯高层因为西方不断挑衅和打压俄罗斯,已经有明显情绪化倾向。而从人类战争的历史来看,战争很多时候是偶然的、非理性的,正是因为这种情绪——仇恨、愤慨,复仇,超出了理性的范围。
乌克兰正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地区进行战斗和撤离伤员。
普京的愤怒让俄罗斯偏离理性?
在战争已经打响之后,你再去读普京在出兵前长达一万字的讲话,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普京的愤怒。为什么要关注普京的愤怒?因为政治领袖的想法,很可能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我把普京的万字长文浓缩了一下,简单来说,燃起普京“大脑中的战火”的,导火索是三点“愤怒”:
一、“西方数十年的欺骗打压”以及俄罗斯面临的“急剧增加的军事威胁”。
他说,“北约带着它的军事基础设施,直接来到了俄罗斯的边境。让我明确指出,美国的战略规划中,规定了对敌方导弹系统进行所谓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而且我们也知道美国和北约的主要对手是谁。这就是俄罗斯。”
他举例说,“在美国打破《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之后,五角大楼已经在公开开发一系列地基打击武器,包括能够到达5500公里以外目标的弹道导弹。如果在乌克兰部署这种系统,它们将能够打击俄罗斯整个欧洲领土以及乌拉尔山脉以外的目标。战斧式巡航导弹到达莫斯科需要不到35分钟,从哈尔科夫地区发射弹道导弹需要7-8分钟,高超音速打击只需要4-5分钟。”
普京把这比喻成“直接用刀架在喉咙上”,这也是长久以来俄罗斯一种基于恐惧和空间压迫感的怒火。
二、北约“完全无视我们的关切、抗议和警告。”
“美国和北约已经开始无耻地开发乌克兰领土作为潜在军事行动的战场,定期联合演习有明确的反俄重点。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23000名军人和 1000多台设备参加了这些活动。”
普京还从苏联解体后的历史一直说到了现在,质疑北约为什么要与俄罗斯为敌?
他说,“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履行了所有义务,包括从德国以及中欧和东欧国家撤军,从而为克服冷战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12月,我们向西方伙伴提出“北约不再东扩”等安全要求,但西方却搬出了北约臭名昭著的 “门户开放”政策。他们还试图再次敲诈我们,再次用制裁来威胁我们。
三、乌克兰的“不义、讹诈”和对乌东地区俄罗斯人的“种族灭绝”。
“乌克兰不仅在西方国家的要求下进行管理,而且,直接在当地通过部署在乌克兰的外国顾问、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管理。”
“2021 年 3 月,乌克兰通过了一项新的军事战略。这份文件几乎完全致力于与俄罗斯的对抗。乌克兰社会面临着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种民族主义采取了具有侵略性的“恐俄症”和新纳粹主义的形式。”
从这两段讲话中,可以看到,普京把乌克兰的亲西方政府视为“傀儡”和“新纳粹”。普京之前公开表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要乌克兰“去纳粹化”,显然就是要亲西方政府和政客“下台”。
普京痛斥乌政府对乌东地区俄罗斯族聚居区的打压:“几乎没有一天顿巴斯的城镇和村庄不在遭受炮击。一大群乌克兰部队不断杀害平民、封锁、虐待儿童、妇女和老人,这些罪行没有尽头。”
“而所谓的文明世界宁愿不注意到这一点,好像所有这些恐怖——近400万人遭受的种族灭绝并不存在,只是因为这些人不同意2014年西方支持的乌克兰政变。但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而斗争——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说自己的语言,保护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他一再质问:“这种悲剧还能持续多久?我们还能容忍多久呢?”
2月24日在签署“特别军事行动”总统令前,普京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
就在俄罗斯全面军事行动正式开打的前几个小时,普京又一次发表电视讲话,因为“有必要再一次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过去30年间,我们一直展现坚持和隐忍,但我们等到的回应,只有无耻的欺骗、谎言,亦或是施压与恫吓。”
普京延续着他的愤怒,再一次质问:“是谁给了北约底气,让他们以这种轻视蔑视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利益和合理合法要求与主张?”
普京和俄罗斯人长久以来的愤怒,是否让俄罗斯偏离理性轨道,可以留待更多的讨论。遗憾的是,悲剧已经发生。回顾过去,这样悲剧可能避免吗?
这连续两次发布的战争“檄文”,让我想起了普京在1999年12月底,接替叶利钦担任“代总统”时发表的第一次讲话。当时,他把前苏联比做一场彻底失败的社会实验,希望全面的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当时他说,“对俄罗斯来说,唯一现实的选择就是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种强大不是罔顾国际社会,也不是与其他强国对抗,而是要同它们在一起。
普京当时还强调,俄罗斯不得不寻找自己的重生之路。他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目前还不是很成功。我们的将来依赖于把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结合起来。”
22年后,对比普京的这两次谈话,对比俄罗斯的发展和境遇,不得不说,尽管普京有雄心,却并没有带领俄罗斯走出前苏联的阴影,20年过去了,普京并没能“还给俄罗斯一个伟大的国家”。国家发展的路径似乎被锁死。和美国的对立,也成了“死结”。
从这个角度来说,普京是个一流的战术家,但却不是战略家。而乌克兰战争可能是俄罗斯的新悲剧:国家的命运,也包括普京个人的命运。俄罗斯离“安全”的距离可能更遥远了。
普京的下一步是什么?
直新闻评论员、国关学者孙兴杰,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也表示:普京透露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乌克兰非军事化。那什么情况下一个主权国家会非军事化?战败。如同二战后的德日两国。
因此下一步,俄军目标是击败乌军,并在乌克兰实现政权更迭后,再逐步撤军,这就是普京所说的“没有占领乌克兰的计划”。
不过,孙兴杰认为,普京未必能如愿。因为战争从来没有剧本,没有范围、没有预定的大结局。乌克兰问题已经高度复杂化了,不可能是闪电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战争规模扩大,比如超过一个月,超过“小战争”的范畴,那么,美国的决策很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可能不排除军事介入。就类似当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决策转变就在两天内发生。
普京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小苏联”?
孙兴杰认为,重塑苏联空间成为俄罗斯越来越清晰的战略目标。从俄格冲突到克里米亚危机,再到最近的白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军事手段实现战略目标,重塑俄罗斯周边地缘空间,变得越来越现实,无形之中,刺激了俄罗斯的军事冒险主义情绪,俄罗斯甚至可能回到“军事立国”。
国际问题学者郑永年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25日撰文表示:这一次,普京为了寻求安全感,极地反击,把目光扩大到整个乌克兰,在未来诞生一个“小苏联”不是不可能了。因此,乌克兰战争意味着二战以来世界秩序的全面崩塌,而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北约东扩在战略上对俄罗斯步步紧逼有着必然关系。
郑永年认为,乌克兰战争的另一个后果则是,地缘政治的天枰再次倾向中国。
“会让美西方再次认为,他们的主要威胁来自普京和俄罗斯,而非冷战结束之后他们一直指称的中国。由乌克兰战争引发的欧洲地缘政治之争将大大延缓美国从欧洲向印太地区转移精力的步伐。”
“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颠覆性战略错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不会被中断,中国反而更有能力和意志,在新国际秩序构建过程中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万霞,深圳卫视直新闻《慢点·观察》高级主笔。